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的田野上,金黄的玉米棒沉甸甸地垂落,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。这片曾因长期高强度耕作导致土壤板结的黑土地,如今通过系统性保护工程重焕生机——秸秆覆盖的田面松软如毯,蚯蚓在土层间穿梭,土壤剖面呈现出健康的“海绵结构”。
“你看这土,抓一把能捏成团,松手就散开,说明有机质含量上来了。”当地合作社负责人王海涛蹲在田埂上,用手指碾碎土块向记者展示。他管理的5000亩玉米田采用“秸秆全量还田+免耕播种”技术,配合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层,土壤有机质含量三年间从2.4%提升至3.2%,保水保肥能力显著增强。
农业农村部专项评估显示,2025年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已覆盖1.2亿亩耕地,形成“秸秆还田-有机肥替代-轮作休耕”的技术组合拳。在依安县项目区,玉米平均亩产达920公斤,较传统种植增产12%,每亩增收200元以上。更可喜的是,土壤侵蚀模数下降60%,地表径流减少40%,黑土地“变薄、变瘦、变硬”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。
“保护黑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。”依安县农业李先生介绍,当地通过建立“引导+企业参与+农户受益”的机制,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户给予每亩100补贴,并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全程托管服务。目前,全县保护性耕作面积占比达75%,形成可复制推广的“依安模式”。
站在黑土地保护监测站的高台上,极目远眺,连片的玉米田与蓝天相接。这片承载着粮食安全重任的土地,正通过科技的双重赋能,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新路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