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德清县乾元镇的数字牧场里,5000头荷斯坦奶牛享受着“五星级”待遇:每头奶牛佩戴的智能项圈实时监测运动量、反刍次数,数据传输至管理平台后,AI系统自动分析健康状态;挤奶机器人通过激光精准定位,完成自动化;智能饲喂系统根据奶牛产奶量、体重等参数,精准调配玉米、豆粕、苜蓿的比例,确保营养均衡。
“过去靠经验养牛,现在靠数据养牛。”牧场场长张伟指着监控大屏说,通过环境控制系统,牛舍温度始终保持在15-20℃,湿度控制在50%-60%,氨气浓度低于10ppm,“舒适的环境让奶牛更健康,产奶量自然上去了。”2025年,该牧场奶牛年平均单产达12.3吨,较传统牧场提高22%,乳脂率、乳蛋白率等指标均优于欧标准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数字牧场构建了完整的生态循环链: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,年发电量达200万千瓦时,满足牧场30%的用电需求;发酵后的沼渣沼液制成有机肥,年产量2万吨,供周边3000亩农田使用,减少化肥使用量40%。“这种‘种养结合、生态循环’的模式,让每头奶牛的碳排放较传统降低30%。”
目前,德清县已建成3家数字牧场,通过“数字技术+生态”的融合创新,推动畜牧业向高效、低碳方向转型升级。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