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,一条全长1200米的小街道因承载着民族尊严的特殊命名而闻名——它就是全国唯一以“受降”命名的“受降路”。这条看似普通的街道,背后却藏着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。
一、历史背景:漯河为何成为受降点?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。当时,漯河作为侵华日军第115师团司令部所在地,因地理位置特殊(管辖周边多地日军),被划定为全国16个受降区之一。9月20日,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在漯河山西会馆(今漯河二中)主持受降仪式,日军第12军司令官鹰森孝中将率31560名官兵投降,解下指挥刀双手奉上,标志河南地区抗战的彻底胜利。
二、命名由来:从“竹木街”到“受降路”
受降仪式结束后,驻漯日军被要求扩建道路以“赎罪”。他们将原狭窄的竹木街(仅宽1米)取直拓宽,用炸毁民房的碎砖瓦铺垫,筑成宽8米、长700米的碎石路。为铭记这一历史性时刻,这条路被正式命名为“受降路”,成为全国唯一以“受降”命名的街道。
三、现状与意义:从历史遗迹到精神地标
如今的受降路已焕然一新,街道两侧商铺林立,车流不息,但历史记忆从未褪色:
受降亭与纪念碑:1945年12月,民众自发捐建的六角形受降亭落成,主碑由戴季陶题写“受降亭”三字。虽因城市发展一度损毁,但2012年漯河按原貌复建,并增建抗战纪念馆,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雕塑与遗址:漯河二中内复原了受降仪式场景雕塑,三晋乡祠(原受降会场)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,无声诉说着那段历史。
民众记忆:75岁的原住民薛泮郎回忆:“当年日军修路时,百姓围在旁边说,这是用敌人的耻辱筑成的胜利之路。”
四、专家解读:为何漯河受降具有唯一性?
漯河受降的特殊意义在于:
时间节点:它是抗战胜利后全国最早建亭纪念的受降点,体现了“立碑铭志”的及时性;
民众参与:从修路到捐建受降亭,普通民众深度参与,彰显全民抗战的精神;
地理象征:漯河作为中原交通枢纽,受降路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“时空隧道”,警示后人勿忘国耻。
当您漫步在受降路的繁华街景中,或许会想起80年前那个晨曦初透的早晨——3万余名日军在此放下武器,而一条用敌人的“耻辱”铺就的道路,从此成为民族尊严的永恒坐标。这条路,不仅记录着战争的终结,更承载着和平的来之不易。正如受降亭碑文所刻:“抗战祝胜,民族复兴”,受降路的存在,正是对历史最深刻的致敬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