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8日,中央气象台同时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,预示我国中东部地区将迎来“高温炙烤+暴雨冲击”的极端天气叠加期。此次天气过程呈现“北热南涝”的分布特征,影响范围覆盖18个省(区、市),涉及人口超6亿。
一、高温预警:华北黄淮成“火焰山”
范围与强度: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等地将出现35℃以上高温,其中河北中南部、山东西北部局地最高温可达40℃以上,部分站点可能突破历史极值;
成因解析: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系统强势北抬,形成“暖盖”效应,导致热量积聚无法扩散,空气相对湿度不足30%,加剧干热程度;
健康影响: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,连续高温可能引发中暑、热射病,建议户外工作者采取“做两头歇中间”的作业模式。
二、暴雨预警:长江流域面临“龙舟水”考验
降水分布:重庆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等地将有大到暴雨,其中湖北西南部、安徽北部局地有大暴雨(100-150毫米),并伴有短时强降水、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;
地质风险:中 国地质调查局发布预警,湖北恩施、重庆巫山等山区需防范山洪、滑坡灾害,部分水库已启动预泄洪程序;
交通影响:沪渝高速、沪蓉高速部分路段可能因积水封闭,铁路部门已增开临时列车应对客流变化。
三、极端天气背后的气候密码
国 家气候中心专家指出,此次双预警是“拉尼娜现象衰减期”与“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”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数据显示,2025年夏季北半球副高面积较常年偏大15%,导致我国雨带北移延迟,形成“南涝北旱”的异常格局。
四、应对举措:从预警到行动的“全链条”响应
政府层面:应急管理部启动国 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,调拨中央救灾物资支持湖北、河南等省;
社会层面:外卖平台调整配送时段,建筑工地暂停高温时段作业,电力部门启动迎峰度夏应急预案;
公众提示:气象部门建议市民减少非必要出行,备好防暑药品和应急物资。
当高温橙色预警与暴雨黄色预警同时亮起,这场“水火交织”的极端天气,既是对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考验,也再次敲响气候变化的警钟。正如专家所言:“极端天气不是未来的预言,而是此刻的现实。”唯有构建更完善的气象预警与防灾体系,才能在这场与自然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权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