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19岁的贺峻霖将导演椅上的姓名牌换成自己的名字,这场始于「小作业」的创作实验,已然蜕变为00后艺人突破行业边界的宣言。作为时代少年团首位同时担任导演与编剧的成员,其处女作《光影日记》以78.6万播放量、豆瓣8.3分的成绩,在青年创作圈层掀起现象级讨论。
破界:从舞台到片场的身份重构
这部15分钟的短片诞生于贺峻霖的北电进修期间。不同于传统作业的命题约束,他选择将童年经历与行业观察熔铸成剧本:主角在摄影机与课本间挣扎的设定,暗含对偶像产业「速成教育」的隐喻。片中那场长达3分钟的固定长镜头,被影评人称为「用空间叙事解构娱乐圈生存法则」的精妙设计。
对决:Z世代创作的美学革命
在《光影日记》的4:3画幅里,贺峻霖刻意保留VHS录像带的噪点质感。这种「不完美美学」在社交平台引发两极评价:有人认为这是对数字时代的反叛,也有人质疑技术瑕疵。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叙事结构——通过交错时空的日记本,将校园霸凌、饭圈文化等敏感议题进行诗意转译,这种「软着陆」的表达方式,展现出00后创作者对社会议题的独特处理智慧。
交融:偶像身份与作者性的平衡术
面对「爱豆转型导演」的标签,贺峻霖在花絮中坦言:「片场的贺峻霖和舞台上的贺峻霖,是两个平行时空的自己。」这种割裂感在杀青宴达到顶峰:当工作人员起哄要求表演男团舞时,他默默调出片场监视器回放。这种身份切换的张力,恰恰成为其创作的原动力——短片中那个在聚光灯与摄像机之间摇摆的主角,何尝不是创作者自身的镜像?
当《光影日记》的片尾字幕升起,贺峻霖在导演栏署名的笔迹还未干透。这场始于「小作业」的创作冒险,不仅证明00后艺人能突破行业分工的桎梏,更预示着:在流量与实力并行的时代,真正的创作者永远在重构规则的边界。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言:「导演椅上的名字,是我写给青春最郑重的注脚。」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